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互联网概述
网络
计算机网络:由若干节点(node)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(link)组成,节点可以是计算机、集线器、交换机或路由器等
互连网:多个网络通过一些路由器相互连接起来,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计算机网络
功能:数据通信,资源共享
发展阶段
- ARPA NET:单个分组交换网
- TCP/IP协议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,实现网络互联
- NSF NET:三级结构 - 主干网,地区网,校园网(企业网)
- 多层次ISP:
- ISP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,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
- 主干ISP,地区ISP,本地ISP
- IXP代表互联网交换点,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,快速交换分组
互联网的组成
由硬件,软件,协议组成,分为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
边缘部分
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的主机。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。如个人电脑,网络摄像头,服务器等
端系统通信
- C/S方式:客户-服务器方式
- 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,客户为服务请求方,服务器为服务提供方,通信可以是双向的
- 客户程序被用户调用后运行,主动向服务器通信,服务器一直运行,被动等待通信
- P2P方式:对等方式(Peer to Peer)
- 主机通信时不区分用户和服务器
核心部分
向网络边缘的主机提供连通性,使所有主机可以向其他主机通信
特殊作用:路由器 - 实现分组交换,转发收到的分组
分组转发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。
交换技术
- 电路交换
- 经过“建立连接(占用通信资源)、通话(一直占用通信资源)、释放连接(归还通信资源)”三个步骤的交换方式称为电路交换。
- 特点: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
- 分组交换
- 采用存储转发技术
- 数据段前面添加首部就构成了分组 (packet)或包
- 互联网采用分组交换技术。分组是在互联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,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,还原成原来的报文
- 分组在互联网中的转发:根据首部中包含的目的地址、源地址等重要控制信息进行转发,每一个分组在互联网中独立选择传输路径,位于网络核心部分的路由器负责转发分组,即进行分组交换。路由器要创建和动态维护转发表。
- 优点:高效(动态分配带宽,逐段占用通信链路),灵活(为每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),迅速(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发送分组),可靠(网络协议+分布式分组交换网)
- 缺点:排队延迟(分组在各路由器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),不保证带宽,增加开销(分组头,转发表)
- 报文交换
- 基于存储转发原理
计算机网络分类
作用范围
网络使用者
除此之外,还有接入网AN,用于将用户接入互联网,是某个用户端系统到本地 ISP 的第一个路由器(也称为边缘路由器)之间的一种网络。
性能指标
速率
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,也称为数据率 (data rate) 或比特率 (bit rate)。
单位:bit/s,或 kbit/s、Mbit/s、 Gbit/s 等。
1字节Byte/B为8bit
带宽
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,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“最高数据率”。
单位与数据率单位相同,一条通信链路的“带宽”越宽,其所能传输的“最高数据率”也越高
注意:带宽一般不是影响传播速度,而是主机向链路发送的速度
吞吐量
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(或信道、接口)的实际数据量,有时可用每秒传送的字节数表示
受带宽或额定速率影响
计算传送时间和吞吐量都看最慢的速率
时延
数据(一个报文或分组,甚至比特)从网络(或链路)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
也称为延迟或迟延
- 发送时延/传输时延:发送数据帧需要的时间=数据长度/发送速率(信号带宽)
- 报文xbit,数据率b(bit/s),则发送时延为x/b
- 传播时延:在信道传播需要的时间=信道长度/传播速率
- 处理时延:主机/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,为处理分组所花费的时间
- 排队时延:分组在路由器输入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和转发所经历的时延
总时延为所有时延之和
时延带宽积(带宽时延积)
时延带宽积 = 传播时延 * 带宽
代表管道中的比特数表示从发送端发出但尚未到达接收端的比特数
往返时间RTT
表示从发送方发送完数据,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
RTT包括往返的传播时延和末端的处理时间
利用率
- 信道利用率 有数据通过时间/总时间
- 网络利用率 全网络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
D=D0/(1-U)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分层设计问题:将大问题转化为小问题
OSI七层模型 - TCP/IP四层模型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
协议和划分层次
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为n层实体,同一层实体为对等shiti
网络协议 (network protocol),简称为协议,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、标准或约定。
协议: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。
- 语法: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。
- 语义: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,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
- 同步: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
在协议的控制下,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。
要实现本层协议,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
接口: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
服务:下层为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
协议是水平的,服务是垂直的
在统一系统中相邻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(即交换信息) 的地方,通常称为服务访问点 SAP (Service Access Point)。SAP实际上是一个逻辑接口
OSI中层与层之间交换数据单位为服务数据单元SDU
五层协议体系结构
- 应用层
- 任务: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。
- 协议为应用进程间通信交互规则,交互的数据为报文(DNS HTTP SMTP FTP等)
- 运输层
- 任务:负责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
- 协议:
- TCP传输控制协议 报文段 保证可靠
-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用户数据报 尽最大努力(不保证可靠)
- 功能:可靠/不可靠传输,差错控制,流量控制,复用分用(代表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层运输层的服务,运输层会分别交付给不同的进程)
- 网络层
- 上面为端到端通信,下面三层为点到点通信
- 任务: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
- 路由选择:在互联网的路由器上生成转发分组的转发表
- 转发:在收到分组时按路径转发给下一个路由器
- 协议:无连接的网际协议IP
- 传输单位为数据报(数据报产生分组)
- 数据链路层
- 任务:实现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可靠通信,在相邻节点的链路上传送帧
- 传输单位为帧
- 物理层
- 任务:实现比特传输,规定物理媒体
*只有数据链路层会在数据头尾都加数据,其他都是头部加数据
*在中间节点时,回归网络层,再重新添加数据链路的首部和尾部
TCP/IP
四层体系结构
- 应用层 HTTP FTP
- 传输层 TCP UDP
- 网际层 IP
- 网络接口层(数据链路+物理)
- Author:faii
- URL:https://www.faii.top/article/3c38503f-96d9-4e6a-8b7b-058973d545c9
- Copyright: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,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, adopt BY-NC-SA agreement.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!
Relate Posts